|   多发性骨髓瘤主要来源于骨髓内的浆细胞,由于合成免疫球蛋白发生恶变,大量单克隆的恶性浆细胞增生引起,故又称浆细胞骨髓瘤。属于中医学“骨疽”、“骨痺”、“骨蚀”等范畴。【临床表现】
 发病初期为间歇性隐痛,逐渐发展至持续性剧痛。常有发热、浮肿症状,肝脾肿大、脾下小结节,截瘫或半身不遂。
 骨骼肿块多在扁骨,尤以胸骨、肋骨、头颅骨、锁骨、下颌骨等处多见。
 贫血及恶液质,由于骨髓瘤造成血系统的破坏,几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、头晕、心悸、乏力消瘦症状。
 【病因病机】
 本病发生与遗传、中毒、辐射、炎症及慢性抗原刺激有关。中医认为多由外感寒热之邪,侵袭入里,深窜肌肤,流注骨节,伤筋蚀骨,腐骨伤髓,毒邪凝滞,蕴结成瘤。
 【诊断】
 原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主要根据血液、生化、骨髓及X线检查可确诊。
 高球蛋白血症为骨髓瘤的主要特征,白球蛋白常倒置。外周血液中可见幼红细胞,红细胞常呈线串状排列。骨髓大多增生活跃,骨髓象内的浆细胞一般大于 10%。X线检查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圆形或椭圆形穿凿样的溶骨性病变,但周围无骨膜反应,最多见于颅骨、盆骨、肋骨、脊椎等,也可表现为弥漫性骨质疏松,多见于脊椎、肋骨、盆骨。
 【辨证】
 1.寒凝毒聚
 全身骨痛或见局部肿块,苔薄白或白滑,舌质淡胖,脉沉迟。
 2.气滞血瘀
 胸胁、腰背、肢体剧痛,痛有定处,转侧困难,或见疼痛部位及皮下有包块,低热,舌紫暗,有瘀斑,脉涩或弦。
 3.肝肾阴虚
 胸胁腰背疼痛,肢体或腰背部肌肉萎缩,麻木,活动不利,头晕目眩,腰痠耳鸣,甚或骨蒸潮热,少苔,舌质红,脉细数。
 4.脾肾阳虚
 面色萎黄,纳呆食少,神疲体倦,畏寒怕冷,腰痠腿软,大便溏薄,小便清长,或伴有下肢截瘫,苔薄白,舌质淡,脉沉弱无力。
 【治疗】
 1.治则:祛寒解毒,理气活血,补益脾肾,消除瘀瘤。
 2.基本操作及处方
 a.取患部施以擦法、刮法、守法;
 b.取与患部相联系的经脉施以砭震振法。
 3.加减
 寒凝者加足太阳经背部段熨法;气滞血瘀加膻中、中脘、血海点压;脾虚加脾之大络砭磙滚法;肾虚加命门、肾俞熨法。
 4.方义
 取病灶局部治疗兼辨证施治。
 
 |